從黑魚、草魚,吃到鱸魚。
從浙江菜、本幫菜,嘗到山西菜。
都算是比較經典、家常的做法。

今天,我想來點不一樣的,用魚做一道足以顛覆認知的湘菜——
豆漿一鍋鮮
沒有紅油,沒有辣子,奶白色的湯水咕嚕翻滾,是不是滿臉疑惑,這叫啥湘菜?
嘿嘿,小編可沒有騙你們!
雖然印象裡,湘菜是辣的代名詞 ,但其實料理河鮮才是湘菜一絕。 比如今天這一道,破天荒地用豆漿來煮河鮮,不僅在湖南當地是家常熨帖的美味。 在新派湘菜餐廳佬麻雀,菜單上兩三百道菜,光是這道,就能占到銷售額的8%。 店裡用草魚+豆漿吊出奶白色湯底,加入黃骨魚、禾花魚、白貝、河蝦和魚丸作配菜。 魚香、豆香水乳交融,風味層次驟然增加,湯水鮮甜又醇厚,太得廣東人的心! 美中不足的是,湯裡魚小、刺多,喝得小心翼翼,不得勁。 加上,用的魚種類多,一時難以湊齊,特別是禾花魚不好買。 所以我這次複刻,在保證美味的基礎上,自然是怎麼簡便怎麼來。 為了加速熬出濃白的高湯,我把鯽魚搗碎了,後續再把湯水過濾一下。 整一鍋吃魚不見魚,卻口口有魚鮮,不用擔心魚刺卡喉。 可它直接加鹽容易凝結成白絮,口感、觀感都大打折扣。 想要湯水順滑,切記豆漿最後再加,我個人偏愛豆漿和魚湯的比例為1:5,清爽不膩,大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微調。 咬一口,biu出蟹籽的仙桃、兜滿魚籽的福袋、香嫩的龍蝦球,個個都是我的心頭好。 再派些竹蓀、鮮蝦、腐竹、青菜上陣,鋪得滿滿當當,吃個暢快過癮。 在這又涼又燥的深秋裡,來這麼一碗,別提多熱乎落胃。 鯽魚2條 魚丸200g 鮮蝦10個 腐竹 60g 幹竹蓀10朵 豆漿250ml 薑片3片 小香芹2根 米酒/料酒1大勺 鹽適量 雞汁1小勺 昆布粉1小勺(可選) 食用油1大勺 1大勺=1 table spoon=15ml
1小勺=1 tea spoon=5ml 1.溫水加1小勺鹽,放入幹竹蓀浸泡10分鐘,泡好的竹蓀用剪刀剪掉菌根部和裙邊,剪成小段,清洗擠幹備用 4.起鍋倒入1大勺食用油,燒至四五成熱,撒少許鹽防止粘底,放入鯽魚兩面煎香,再搗碎煎香 鍋邊淋入1大勺料酒去腥,加入1.5L沸水、薑片,煮15-20分鐘,至湯色濃白,過濾待用 過濾出來的魚肉魚骨,也別浪費,瀝幹水後炸至香脆,加點辣椒面、鹽、醬油和孜然,就是香辣過癮的魚鬆啦! 5.鍋裡倒入煮好的魚高湯,沸騰後加入腐竹、魚丸煮5分鐘,再加入蝦球、竹笙煮3分鐘 轉小火,加入1小勺鹽、1小勺雞汁、1小勺昆布粉(可選)調味 盛上雜糧米飯,就湊齊了豐盛的一餐,隨時可以呼朋引伴來共用! 絲滑的口感,鮮甜的滋味,一下子把胃口打開,渾身都滋潤起來。 接下來逐個撈出湯裡的寶貝,魚丸爽彈、蝦肉鮮嫩、腐竹香韌、竹蓀則吸足了湯汁,變得分外脆甜。 川菜麻辣,浙菜甜膩,湘菜香辣……我們總愛如此總結。 其實,各個菜系的豐富、多元,遠不是一個標籤可以說盡。 所以,永遠保持學習,開放的心態,就能一直邂逅新的人生。